第(2/3)页 韩道伟的大儿子刚十七,就说定了对象,正准备订婚那。韩道伟的娘说:“咱家的孩子个子矮,现在十七咱就说以后还长那,先定下来再说。要是等到二十岁,个子基本上就长足了,人家好条件的还真看不上咱。” “骡子”的大孙子十八岁也订婚,她刚强了一辈子,现还是不服输,自己一个人喂了十头猪,春天刚盖了新院子,放出话来,孙子结婚,她就把自己的院子让出来,给孩子娶亲用。 七七年的夏天,天气虽然热,但韩屯村的人们过的非常的惬意。每天早起,去河滩割苜蓿,驮回来交到队里,现在有鲜苜蓿,队里喂猪喂牛都是用鲜苜蓿,十斤换一个工分。 上午和下午,参加队里的统一劳动。下工的时候,拐到河滩里,割捆苜蓿驮回来,喂自己家的猪羊。 各家都买了自行车,有的一家还买了两辆。上下班骑着,省时省力,驮饲草也方便。 吃过午饭,大伙在护村林下乘凉,手里也不闲着,干着条编活,困了就躺在地上的凉席上睡个午觉。 晚上,聚在街中心的空地上,队里挂了四盏风灯,人们围在灯下,说笑着编东西,每天都干到十点多。 现在,韩屯村的群众不仅挣工分,还能挣加工费,每个月差不多都能挣十五六块钱。 大伙没事就算账,村里一个工值到了1.70元,到了年底,每人还能领到一半的条编钱。光条编一项,人均每月也能到30元。加上工分钱,一个整劳力,一个月能挣70——80元,比工人的工资多一倍。 就是十二三的孩子,一个月也能挣30元,老人和孩子一个月也有十五六元的收入。大伙越算越有劲,高兴了就喊两嗓子。 悠悠看他们高兴,无意识的哼了两句:“咱们的老百姓,今儿个真高兴。”被大家听到了,现在成了村民的口头语,一高兴了就唱上几遍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