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8章 二十万斤爱国粮-《电商穿越七零年代》
第(2/3)页
韩屯一公里的黄河河岸,多出来500米的陆地,就是七百多亩地。何况还有东北的那个转弯,这次,洪峰过后,黄河从西南转向东北,整个转弯都成了空地,被韩屯插上了簸箕柳。
今年的麦收,韩屯村不仅杀了猪,还捕了鱼,都是二斤多的大鲤鱼,头一天全部过油,炸成了瓦块鱼。麦收那两天,韩屯两口大锅,一个里面是红烧肉快,一个里面是瓦块鱼。
树下的筐里放着刚摘下来的麦黄杏,顶花带刺的黄瓜,缸里是冷凉的冰糖绿豆水。县里和公社来了二百多人,十多辆拖拉机,两天就把一千亩麦子收完了。
第二天,县委李书记亲自看着打场,忙到夜里八点多,产量出来了。小麦产量首次突破四百斤,亩产达到了460斤。
舅姥爷和村里的几个干部商量后,立刻表态,今年上交20万斤爱国粮。县委李书记听了非常高兴,当晚就住在了韩屯。并指示县粮局,明天组织人员来韩屯收粮食。
现在,韩屯住个几十人没问题,卫生室是新盖的,里面的设施配好了,由于到麦收了,基本上没住人。村里还有二十间房子,另外给老师准备的十间宿舍,也没住人。
晚上,大家围坐在卫生室的院子里,县委李书记问舅姥爷,“老韩,你今年想好要什么了吗?”
舅姥爷哈哈的笑着说:“李书记,您别害怕,俺今年啊,啥都不要。俺想要的,您都给俺办好了,俺们大伙谢谢您了。”
村民代表七嘴八舌的抢着说,感谢县里和公社对村里的帮助。大伙一直说到晚上十点多,才去休息。
有县乡干部的帮忙,拖拉机又多,韩屯村的麦收,五天就结束了。先打下来的麦子,交给了国家。剩下的小麦,每人平均700多斤。社员们高兴的,走路都带风。
韩屯村积极上交爱国粮20万斤的新闻,县里的有线广播电台,连着播了一个星期。全县都知道了,韩屯村出了大名。可惜,韩屯村自己听不到,上水把有线广播的线路冲断了。
现在,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子,即使不是新盖的,也都挖补成了砖瓦房,连院墙猪圈都是混砖的。用民工的话就是:“韩屯的猪都住混砖的圈。”猛一听是骂人,事实就是这样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