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429 章 一昆又来了-《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十一月的工真市,天空澄澈高远。周副省长调研离开后,表面平静的湖面下,暗流开始涌动。

    李毅飞坐在办公桌前,审阅着沿河生态长廊的规划。

    秘书陈默轻手轻脚地进来,将一份文件放在桌角,低声道:“书记,省委办公厅转来的。”

    那是一份最新印发的《全省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通报》,工真市的多项指标依旧亮眼。

    但在文件末尾,用曲别针别着一页来自京城某权威研究机构的《内参》复印件,标题是《对部分地市“高质量发展”实践的观察与思考》。

    文章没有点名,但通篇以“某资源型转型城市”为例,论述“若过度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资本逻辑,可能影响区域经济活力”,字里行间透着理论包装下的批评。

    李毅飞放下规划图,拿起那份《内参》,指尖在纸面上轻轻敲击。

    他没有问陈默这附件从何而来,这是规则内的信息传递方式。

    “看来,我们的做法,触动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。”李毅飞语气平静,听不出波澜。

    陈默点头,谨慎地补充:“政策研究室的同志在梳理近期舆论时注意到,一些经济学讨论中,开始出现对‘工真模式’的争议性解读。

    还有……省委组织部那边有非正式消息流传,中原省的刘一昆同志,近期可能交流到我省任职,具体岗位未定,但据说与他推动大型项目落地的经验有关。”

    刘一昆。

    听到这个名字,李毅飞目光微凝。中原省那段经历浮现脑海,那是两种发展理念的直接碰撞。

    刘一昆擅长资本运作和大项目招商,作风凌厉,背景深厚。

    他的到来,绝非偶然。

    “知道了。”李毅飞将《内参》放到一边,重新拿起生态长廊的图纸,“通知下去,原定明天召开的‘智能制造产业园’企业座谈会,照常举行,我们要听听市场主体的真实声音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陈默应声离去。

    真正的考验来了。这次不再是理念之争,而是实实在在的路径博弈。

    刘家希望用李毅飞这块“磨刀石”来砥砺他们的麒麟子,而工真市,就是他们选中的试剑场。

    几天后,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一批干部交流任职名单。

    刘一昆正式调任江省,出任省发改委党组书记、主任。这个位置,对全省项目审批、资源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任命公布的当天下午,李毅飞接到了省长徐穆的电话。

    “毅飞啊,”徐省长的声音温和而有力,带着长者般的沉稳,“看到任命了吧?一昆同志年富力强,在推动大项目方面很有办法。

    你们工真市是全省改革的排头兵,下一步在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方面,要多和发改委沟通协作,形成合力。”

    “请省长放心,我们一定积极配合省发改委的工作,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。”李毅飞回答得滴水不漏。

    徐穆话锋微转,语气依旧平和,却多了几分深意:“工真市这半年多的探索,省里是看在眼里的。

    坚持绿色发展,注重民生福祉,这个方向没有错。

    但是,毅飞,改革如同行船,既要看清方向,也要把握好速度和平衡。有时候,波浪太大,船身太小,就容易摇晃。

    要注意团结各方面力量,求同存异。”

    这话是提醒,也是保护。
    第(1/3)页